新聞中心Info
合作客戶/
拜耳公司 |
同濟大學 |
聯合大學 |
美國保潔 |
美國強生 |
瑞士羅氏 |
相關新聞Info
-
> 新型納米材料2-D納米黑卡在油水界面的微觀驅油機理、界面張力測定(三)
> 辛酸異戊酯替代白油制備壓裂液用增稠劑可行性研究
> 什么是響應性表面活性劑,響應性表面活性劑的種類、結構與應用領域
> 3種增效劑對滅草松AS、草銨膦AS、高效氟吡甲禾靈EC增效作用及表面張力影響(三)
> 液滴撞擊固體表面過程中黏度與表面張力系數變化(三)
> 硅基納米原位乳化減阻劑與原油的界面張力達到10-1mN/m數量級,提高原油采收率
> CO2氣體保護焊表面張力過渡的控制策略、發(fā)展及應用
> 表面張力和重力驅動下液態(tài)釬料填充焊縫流動模型構建及效果評估(一)
> 脫模劑配方中加入石油磺酸鈉,可降低液體表面張力、減少界面形成
> 硅丙乳液質量分數與粘度、表面張力的關系及在模擬病害壁畫修復中的應用(一)
推薦新聞Info
-
> 耐擦刮無膠消光膜制備方法、高表面張力與收解卷順暢性的平衡(二)
> 耐擦刮無膠消光膜制備方法、高表面張力與收解卷順暢性的平衡(一)
> 利用超微量天平制備微孔淀粉處理含Cu(II)離子染料廢水
> 不同類型的堿、pH值對孤東油田原油界面張力的影響(下)
> 不同類型的堿、pH值對孤東油田原油界面張力的影響(上)
> 不同結晶結構的脂肪晶體顆粒界面自組裝行為、儲藏穩(wěn)定性研究
> 新型POSS基雜化泡沫穩(wěn)定劑表面張力測定及對泡沫壓縮性能的影響(三)
> 新型POSS基雜化泡沫穩(wěn)定劑表面張力測定及對泡沫壓縮性能的影響(二)
> 新型POSS基雜化泡沫穩(wěn)定劑表面張力測定及對泡沫壓縮性能的影響(一)
> 多功能膜材研發(fā):界面張力已成為整套工藝鏈協(xié)同下動態(tài)演化的核心控制點
316L不銹鋼粉末電子束熔化成形的熔合機制的研究(二)
來源:粉末冶金工業(yè) 瀏覽 742 次 發(fā)布時間:2024-12-30
2.2熔合中期
多次試驗發(fā)現,大束流直接熔化粉末會產生局部熔池,熔池凝固時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收縮成球形,該球形物遠凸出于成形層表面,影響鋪粉環(huán)節(jié),若加大束流熔化會導致其余區(qū)域發(fā)生過熔現象或溶液流淌導致成形失敗。為了避免此現象,將預熱之后的粉末進行大步距較大點的束流掃描,在此工藝下,局部區(qū)域粉末直接熔接在下一層已成形面上,此時的氣孔收縮率由式(5)計算。
2.3熔合末期
為了有足夠的時間排出沉積層里面的氣孔,仍使用體積收縮模型,通過式(5)計算氣孔收縮率,然后通過式(7)算出燒結末期電子束填充時長。
孔成孤立狀球體,并由沉積層內部運動到表面。因此使用體積擴散系數來計算,試驗棒料成形的每層粉末燒結時間為38(s T=0.8TM,TM為熔點溫度)。
3結果與分析
根據模型計算出的試驗參數如表2所示。
表2電子束熔粉參數
由表2可知,電子束熔粉成形中,顆粒與顆粒之間的熔合在不同的束流和點間距工藝下有不同的表現特征。粉末的熔合是顆粒之間接觸和鍵合的過程,事實上都是由表面張力的推動下來完成物質的傳遞。圖5(a)為電子束預熱粉末之后粉末熔合初期的微觀結構。由5(a)可知,粉末預熱的過程中變成通紅的狀態(tài),但顆粒與顆粒之間接觸面積非常小。對比離散的粉末,預熱后的粉末中微小粒徑的顆粒幾乎完全熔入大顆粒當中,而且顆粒之間呈凝聚態(tài)結構,因為小顆粒的粉末比表面積大于大顆粒粉末,在粘附力的作用下吸附在大顆粒表面,在預熱的過程中首先產生鍵合頸,再在潤濕作用下完全與大顆粒粉末結合。而大顆粒粉末之間由于電子束輸入的能量過低不足以完全熔合,不過顆粒與顆粒之間剛剛形成了燒結頸,將周圍的粉末拉攏過來。圖5(b)為電子束預打印之后的粉末熔合中期的微觀結構。由圖5(b)可知,隨著電子束輸入能的升高,出現了束斑直徑同樣大小的熔融團,周圍是互相連通的孔洞,因為電子束輸入能升高后束斑所接觸區(qū)域的粉末迅速熔化,在高度方向上與下面的已成形區(qū)相連,在長、寬度方向上熔融團僅僅流動傳質引起縮頸相連。一般熔合中期的打印束斑間距選擇1.2倍的束斑直徑,以免熔融團相互貫通出現球化現象。在微觀角度上,粉末堆積形成的多面體空隙隨著熔池溶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形成柱狀結構并且相互連通,因此粉層的體積開始收縮,氣孔不斷地上浮到表面處消失。圖5(c)為電子束填充打印之后粉末熔合末期微觀結構。由圖5(c)可知,粉層的致密度提高至95%以上,在電子束直接接觸加熱處至四處消散方向出現針狀晶粒。從圖5(a)、(b)看出,熔合成形的初期和中期材料內空隙明顯而末期材料內的空隙幾乎全部消失。因為粉末熔合末期受到電子束填充密集轟擊,粉層溫度達到上千攝氏度,粉層雖然沒有到達完全液態(tài)(熔粉成形不允許完全流動),但在表面張力和毛細孔管引力的推動下,質點不斷地向燒結頸傳遞,連通的氣孔變成孤立狀空穴。這時在重力和濃度差擴散力作用下,質點逐漸沉積在粉層底部,氣孔不斷地消失在表面上。最終隨著溫度降低亞熔融態(tài)的沉積物再次結晶,由于電子束接觸位置的溫度遠高于其余部位,所以冷卻過程中此處出現板條狀馬氏體晶粒。
(a)熔合初期(粉末預熱后);(b)熔合中期(粉末預打印后);(c)熔合末期(填充打印后)。
圖5粉末熔合成形過程(圖a、b方向為平行沉積層拍照;圖c方向為垂直沉積層拍照)
4結論
(1)試驗結果吻合熔粉理論模型,在熔合初期電子束預熱工藝下,離散的粉末微小粒徑的顆粒幾乎完全熔入大顆粒當中,且顆粒與顆粒之間呈凝聚態(tài)結構。
(2)在熔合中期粉末顆粒在熔池溶體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形成熔融團,堆積形成的空隙變成柱狀空洞并且相互連通的。
(3)在熔合末期氣孔被排除,電子束接觸位置的周圍出現板條狀馬氏體晶粒,致密度接近理論密度。